“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保证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时间长了,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正确地保护这条宝贵的生命线呢?
希望肾友们能在下文中找到答案。
一
哪些情况提示内瘘可能存在问题?
1、透析血流量不足
一般透析泵控制血流量在200-250ml/min,如果经常出现内瘘血流量不足200ml/min,提示内瘘可能存在狭窄等问题,需及时检查。
2、内瘘震颤减弱或消失
正常情况下,震颤在吻合口最强,越往上越弱,如果内瘘震颤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则提示内瘘血流量不足或血栓形成。
3、穿刺困难
血管内有附壁血栓,穿刺时刚好穿刺到血栓处;内瘘血管与皮肤之间有瘢痕组织、血肿等,导致穿刺困难。
4、内瘘疼痛
透析时内瘘侧肢体疼痛,是内瘘给我们的一个信号提示。常见的疼痛原因有:渗血、血肿、血栓、缺血等因素。
如果遇到上述常见内瘘问题,肾友应如何有效治疗及预防?下面这部分内容重点介绍。
二
常见内瘘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01
血栓形成
1)常见原因
血管狭窄、透析中低血压、脱水、高凝状态、感染、内瘘使用不当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原因。
日常出现血栓问题影响内瘘的功能,可通过视、听、触、感觉的方法及时发现,如出现下列几种问题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2)预防血栓形成方法
· 一般内瘘成熟期在6~8周,最好是在内瘘成熟后再使用;衣袖宜宽松,避免内瘘受压。
· 避免透析间期涨水过多,超滤过多容易导致低血压,形成血栓。
· 穿刺或止血时发生血肿,先行按压并冷敷,在透析后24小时热敷消肿,血肿处涂抹喜辽妥并按摩。
02
感染
1)主要症状
如果发现内瘘位置出现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有时伴有内瘘闭塞,全身症状可见寒颤、发热,重者可引起败血症、血栓性静脉炎。
2)预防及处理
· 肾友们在每次透析结束后24小时内应避免穿刺部位触水,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发生,如果发现穿刺点有轻度发红和局部硬结时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
· 平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内瘘手臂位置洁净。
· 皮肤过敏者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防止因消毒刺激发生皮肤破损、溃烂引起皮肤感染。
03
内瘘动脉瘤
1)主要症状
动脉瘤的入口和出口是连续的血管,隆起于皮肤表面并伴有搏动,称之为动脉瘤,也称真性动脉瘤。
大多数情况下扩张的血管是动脉化的静脉,一般直径大于3cm。
2)动脉瘤的形成原因
① 内瘘手术后没有经过系统锻炼,过早使用,静脉壁太薄。
② 压迫不规范,阻断血流时间过长。
③ 反复在同一部位定点穿刺,局部皮肤变薄,血管瘤变大(需要与护理人员沟通)。
④ 血管条件比较差如糖尿病肾友、血管硬化等容易产生动脉瘤。
04
假性动脉瘤
1)主要形成原因
除了真动脉瘤还有一种叫假性动脉瘤,主要是由于外伤、感染或穿刺,造成血管壁局部形成破口,出血后在血管周围形成血肿,伴有搏动性也称波动性血肿。
2)预防与处理
治疗拔针后按照正确的定位和手法压迫血管;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密切观测局部血肿增大情况及血压变化,假性动脉瘤大多不能自愈,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动脉破口修补、瘤体切除、血管结扎或者血管移植重新制作内瘘。
如何预防内瘘动脉瘤形成?
1、术后10~14天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使血管充分扩张,同时使静脉血管弹性增强,防止血管瘤的产生。
2、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期为术后8周以上,老年人,糖尿病肾友及血管条件差者适当延长时间,等静脉充分动脉化后方可使用。
3、透析结束穿刺点压迫可选择指压,减少动脉瘤的发生,应用压脉带压迫止血时,应注意压脉带的松紧度及压迫时间。
4、如果有明显突起的血管,平时可用弹力绷带或者护腕轻轻压迫、保护,避免继续穿刺;当血管瘤增大、自发出血、穿刺位置受限或有破裂的危险时可通过手术来处理。
05
穿刺点过敏、瘙痒
1)常见原因
肾友体质属于高敏体质,对穿刺针、消毒液、创可贴、胶布、喜辽妥都可能引起过敏。
2)预防及处理
· 根据瘙痒、皮损表现判断过敏源。
· 穿刺针过敏,进针点局部瘙痒不适,对内瘘穿刺针的材质(钢)过敏,此时应更换穿刺针,如果不行,可更换内瘘留置针穿刺。
· 消毒液过敏、皮损范围呈圆圈状表现,应更换消毒液。
· 创可贴、胶布过敏,皮损处为胶布贴过的痕迹,应更换抗过敏胶布或者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再用胶布固定。
· 对喜辽妥过敏,可更换金霉素眼膏护理针眼。
三
养成日常自我检测内瘘的习惯
1、养成习惯:养成早、晚内瘘自我检查的习惯,在服用降压药后、腹泻后、睡醒后也需要进行监测。
2、检查方法:将2~3个手指指腹放到吻合口近心端,感觉血管震颤或用对侧耳朵听血管杂音。
3、当内瘘自我检测时,发现内瘘震颤或杂音减弱或消失、吻合口疼痛时应该立即到血管通路门诊、肾内科血透室就诊,当内瘘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时也需要及时联系血管通路医生,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