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肾损伤,严重时都会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失去排泄功能,肌酐等代谢废物的排泄发生障碍,体内毒素水平就会升高。
要降低肌酐,应从病因入手。临床上常见的肾损伤和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大量蛋白尿患者,用免疫抑制剂降肌酐
大量蛋白尿患者,可伴有水肿、肌酐升高。
免疫复合物(致病物质)攻击毛细血管壁,管壁破损,尿蛋白就会漏出来,也就是尿蛋白。
当免疫复合物的攻击非常剧烈时,肾脏间质细胞就会发炎、水肿,压迫肾小血管,使肾小管细胞缺血、分泌Tammhorsfall蛋白——这种蛋白会堵塞肾小管,妨碍肌酐排泄,使体内肌酐升高。
免疫抑制剂,可以把免疫复合物的攻击行为抑制住,不仅可以降低尿蛋白,也可以降低肌酐。
2. 无论何种肾病,中医药活血可降低肌酐
无论何种肾病,发展到肾衰都会引起肾脏缺血(比如上述大量蛋白尿患者的肾小血管受压迫、缺血),导致肌酐升高。
使用活血祛瘀的中药,比如生大黄、丹参、川芎、水蛭、当归等等,依据不同证型灵活加减(比如湿浊加白花蛇舌草、茵陈,脾虚加白术、茯苓等等),可以改善肾脏血流。
改善肾脏血流一举两得:既改善了肾脏细胞的营养供给、减轻了细胞损伤;同时又使更多的血液流入肾脏、提升了滤过速度。代谢废物的滤过顺畅了,血肌酐就会降低。
3. 伴高血压者,降压药可降肌酐
大家都知道,人体血压的高压为120mmHg左右,这是大血管的血压。
那你知道娇嫩的毛细血管,血压是多少吗?
不超过32mmHg。
任何超过32mmHg的压力施加给毛细血管壁,都会导致毛细血管阻塞、缺血。久卧、久坐轮椅者为何会发生褥疮?便是为此。
但肾脏的毛细血管则是一个特例:日常压力可达50mmHg。
因为肾脏毛细血管需要更高的滤过压,把肌酐等代谢废物压出去。病肾的滤过压会更高,可以达到其它毛细血管压力的2倍。
压力一大,肾脏血管就会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减少。肾小管对缺血更加敏感、更怕缺血,这也就是为什么高血压不会引起大量蛋白尿(肾小球受损漏出的),而是引起微量蛋白尿(肾小管受损漏出的)。
高压力时间一长,肾小管就会坏死。血肌酐排不出来,就会升高。
所以降压药可以降低高血压者的血肌酐,而且效果非常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脏唯一具备完整再生能力的细胞。
4. 细菌感染导致肌酐升高,抗生素可降肌酐
肾病患者普遍免疫力较低,尤其是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容易感染。
普通的感冒病毒(比如鼻病毒)感染还好,一般没大事,一周可自愈。
但如果是细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等),人体的免疫反应会更大,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也会更加剧烈,经常导致尿蛋白和血肌酐升高。
这时及时应用抗生素,解除细菌感染,肌酐会很快降低。
5. 很鸡肋:肌酐吸附剂
肌酐高了,就吃进肚里一个东西,把胃肠道的肌酐吸收一下,通过大便排出体外。这也是一个降肌酐的方法。比如某西特(药用炭片),以及某毒清、某衰宁等等中成药,属于肾病的辅助药物。
但是消化道排泄肌酐不足30%,只是一个辅助途径。
这些消化道药物,与肾脏基本没关系,不治肾病,最终肾功能该恶化还是恶化,尿毒症该来还是会来。
所以今年3月发布的《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临床应用指南》将几乎所有中成药的证据等级都归分为D级。
指南建议共分ABCD4级,D级是最低的等级,意义:疗效评估结果非常不肯定,常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