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肌酐开始升高时,肾脏开始发出“报警”信号,按时代谢排毒工作负担太重,不能够再准时准点地完成任务。体内的毒素水平开始全面升高,除了肌酐,还有尿酸、尿素氮等指标也会一并升高。
当肌酐升高达到300多时,是一个分水岭,由代偿期进入到代偿期,也就是肾功能减退明显。那么此时肾功能是否可以修复或逆转,肌酐能不能降下来及完全恢复?是大家尤为关注的一点。
首先我们要考虑两点:肾病进展过程中,是急性因素引起的肌酐短期内升高,还是病情的慢性发展。如果是前者,存在急性因素比如感染、药物毒性、脱水等情况,及时纠正的话一般可以降下来,但不排除发现不及时,导致慢性发展的可能。如果是病情慢性发展致使肌酐逐渐升高,则还要进一步评估。我们都知道肾功能受损后,已经完全硬化的细胞是不可恢复的,只能修复受损较轻的细胞以及保护剩余的肾细胞组织。那么要降低肌酐,关键要看肾功能损伤的情况。
具体的分为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发病时间。肾病发展的时间长短,表明肾脏细胞纤维化程度不同,有的患者病史只有1、2年,一般肾功能损伤较轻,细胞纤维化进程并不快。如果已经发展至少有5年以上的病史,那么肾功能损伤往往较严重,且受损较轻的细胞也已经完全纤维化,要重视剩余细胞的保护。因此患病年限不同的肾友,肌酐下降的程度也有差异。
二方面要看肾脏血流的变化情况。肾脏细胞发生纤维化后,到硬化到最终完全坏死,是肾功能下降的过程。这期间肾细胞的存活除了受到炎症反应的影响,与肾脏内血液流通及氧气供应充足有直接关系,都是肾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肾友们是否有感染、梗阻等影响血流量稳定的因素,也决定着肌酐降低是否更容易。
三方面要看肾脏萎缩的程度。肾脏检查中查彩超很有必要,肾脏如果纤维化硬化严重,明显缩小,肌酐不易完全恢复。肾脏萎缩程度小,且有部分受损较轻的肾细胞可修复,尿量减少症状,没有明显水肿等情况,则可以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