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肾衰竭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衰竭,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按照症状分为三个时期,具体如何区分?
肾衰竭应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了解肾衰竭早期症状很关键,肾衰竭对机体各系统均产生影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础疾病种类和肾功能衰竭程度相关。
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肾小球滤过率在50ml/min以上时,血清肌酐可以正常,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易被患者忽视。肾小球滤过率在30ml/min以上时,大多数患者往往无主观症状,或仅有夜尿增多、乏力和腰酸、脚踝部轻度浮肿等。
此外,对于肾小球疾病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可有血尿与蛋白尿,高血压比较常见。肾小管间质疾病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更多表现为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和夜尿增多。
临床上还将肾衰竭的症状表现为三个时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少尿期:病情最危重阶段,内环境严重紊乱。患者可出现少尿(<400ml/日)或无尿(<100ml/日)、低比重尿(1.010~1.020)、尿钠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严重患者可出现水中毒、高钾血症(常为此期致死原因)、代谢性酸中毒(可促进高钾血症的发生)及氮质血症(进行性加重可出现尿毒症)等,危及患者生命。此期持续几天到几周,持续愈久,预后愈差。
2、多尿期: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ml时,即进入多尿期。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ml,甚至可达到10000ml以上。在多尿期初始,尿量虽增多,但肾脏清除率仍低,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仍存在。约4~5天后,血清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而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也随之好转。钾、钠、氯等电解质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脱水,应注意少尿期的高峰阶段可能转变为低钾血症。此期持续1~2周。
3、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