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多囊肾治疗

不同类型的慢性肾病尿蛋白标准降到多少达标

时间:2024-06-08 作者: admin22 阅读量: 1 栏目名: 多囊肾治疗 文档下载

不同的肾病类型,治疗难度不同、危害(尿毒症风险)不同,治疗目标也不一样。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降到了正常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但只要能达标,就已经足够好了。

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尿蛋白、肾性血尿、肾功能出现异常,且持续超过3个月,即为慢性肾脏病(CKD)。

带有「慢性」二字,表示治愈是困难的。

相比于完全治愈,临床治愈更常见:比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降到0.5g以下;比如肾炎综合征患者的血压、尿蛋白、潜血均得到稳定的控制;比如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血糖、尿蛋白均控制达标等等。

所以肾病的治疗目标不是治愈,而是「达标」。

如果病情得到及时积极的控制,不论初始病情是轻还是重,进展速度基本上都能延缓或者稳定住。

肾病治到什么程度算是达标?—分病种来说

1、IgA肾病——治疗目标:0.5g以下。

IgA肾病的尿蛋白虽然不算高,但想要转阴或完全正常(0.15g以下),很困难。好在有多种方法可以降低它的尿蛋白,不难达到完全缓解。

为什么是0.5g?而不是0.3g、0.7g?

我们来看2011年《肾脏与透析肾移植杂志》发表的、1126例中国汉族IgA肾病患者的跟踪数据,不同的尿蛋白水平,在20年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1、尿蛋白高于1g的患者中,没有进入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还在坚挺着的患者,仅剩下了约30%;

2、尿蛋白在0.5-1g之间的患者,还有约80%;

3、而尿蛋白低于0.5g的患者,则几乎全员齐整地没有进入肾衰竭期。

(一旦进入肾衰竭期,尿毒症的到来是注定的,或早或晚,只能延缓;而没有进入肾衰竭期,那还有救)

所以,大部分的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降到0.5g以下就够了。

若在进行充分的治疗后,再继续往下降,或是要加大药物剂量,或是要增加药物种类。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尿蛋白能不能继续降下去尚且不确定,即使尿蛋白降到恢复正常了(0.15g以下),获益也不明显,反而药物副作用增加更明显。

2、膜性肾病治疗目标降幅50%以上,或是低于3.5克

膜性肾病,尿蛋白降低慢、降幅小、复发率低,肾功能进展也慢。而且,它有1/3的概率自动就会缓解,所以治疗效果不宜要求过高。

尿蛋白能降到1g以内是值得满意的,即使是部分缓解也是达到了治疗目标。

3、微小病变肾病——治疗目标:转阴,定量正常。

微小病变对药物的反应很快,2周左右尿蛋白一般会转阴。难点在于复发率高,好在总体来看肾衰风险(10%)是比较小的。

这些病种中的部分患者,病理改变较轻、没有高血压、肾功能正常、尿蛋白容易控制,且在停药后,尿蛋白常年保持接近正常或完全正常。停药后视不同情况保持2-5年,可以认为是完全治愈了。

4、系膜增生性肾病——治疗目标:0.5g以下

系膜增生性肾病,又叫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病(原本是包含IgA肾病的,现在IgA肾病独立出去了)。

尿蛋白往往比IgA肾病多一点,有时会超过3.5g达到肾病综合征的范围。总体来看对药物的反应还可以,也不难达到完全缓解。

注意注意:

尿蛋白达标,说明尿蛋白并不是很多,肾功能进展速度较慢,向肾衰竭发展的速度也比较慢。但并不代表着尿蛋白降到一克以内,病情就完全安全。尿蛋白越低,越能保护剩余肾小球。

需要谨记于心:

不能擅自停止用药,还需进一步接受治疗,抑制肾脏中炎症反应。通过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仅仅能反映尿蛋白流失水平,而且也能评估整体疾病发展,特别是肾小球受损情况。

除了降低尿蛋白外,还要抑制炎症反应,缩短病程,保护剩余肾细胞。

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治疗目标:转阴(但不强求)

有一部分FSGS用激素很有效,比如顶端型的、儿童患者,尿蛋白往往会转阴。但也有部分FSGS用激素无效,还有一部分首次治疗有效、复发后再治效果变差。

这种肾病要分情况,能转阴最好;若是难治性的则不强求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亦可。

6、膜增生肾病——治疗目标:部分缓解(但不强求)

最难治的一种原发性肾病。虽然名字只是叫做「膜增生」,其实不止是基底膜,系膜、内皮、上皮都有病变,且病变严重,它的并发症也是最多的。

因此肾病患者除了关注尿蛋白外,也要控制好血压,只有保证血压稳定达标,才能为肾脏提供足够血液和氧气。

再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以及狼疮性肾炎等患者都存在基础性疾病,所以应积极治疗基础性疾病,这样才能稳定肾功能。另外,防止出现突发因素如受到感染、应激反应等。

总之: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疾病,不必要求一定要降到0.5g以下。部分难治性患者,尿蛋白能降低50%就是成功的。

同时提醒慢性肾友们:

原发病不同、病理类型不同、首次与再次发病情况不同、尿蛋白量不同及合并与伴发疾病不同,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也会不一样。密切跟主治医生沟通,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