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糖尿病是引起慢性肾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和肾小球,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长期不受控制的糖尿病会导致糖尿病肾病,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最终可能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临床上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治疗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分化潜能和旁分泌功能,近年来在细胞治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机制和治疗效果的研究出现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全身各器官都有严重的危害。糖尿病肾病
我国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占住院人数的1.1%,已成为慢性肾衰、尿毒症的主要病因。
本文简要科普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易感基因、临床症状及其预防等知识。
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总人数为4.51亿,预计2045年将达到6.93亿。我国2023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调查显示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1.7%,女性为10.2%,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患病率高达5.9%,患病总人数超过1亿。随着糖尿病患者基数的不断增长,我国住院病人中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肾小球肾炎,跃居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
易感基因是发病原因之一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为20%~30%。
控糖水平和降血压等方式能降低糖尿病肾病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以及进展为尿毒症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不同种族之间糖尿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概率不同,这些证据都提示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早期筛查早期筛查及时诊断糖尿病肾病对于阻止疾病进展至尿毒症至关重要。研究显示,仅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筛查即可减少尿毒症几率达28.3%。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肾脏病变,确诊2型糖尿病后应立即进行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以后每年至少筛查1次。
1型糖尿病患者可在糖尿病诊断5年后筛查肾脏病。对糖尿病进行科普宣教,提高患者监测、随访的依从性。
改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治疗、运动、减重、戒烟、限酒、限盐等,有利于减缓糖尿病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日常应限制盐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