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内具有排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的重要器官,能起到调节人体电解质浓度、维持水和酸碱平衡的作用,生活中很多习惯有可能伤害到肾,影响其功能。
01只重补肾,忽视肾脏健康
随着人们的养生意识增强,很多人开始补肾,但是补肾真的就是补肾脏吗?其实不然,中医认为,“肾”是一个功能学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生殖系统功能、内分泌功能和泌尿系统功能的综合功能。而西医中的“肾”,则是泌尿系统的器官—肾脏, 负责过滤身体中的液体,形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此外,还协助机体控制血压、调节电解质浓度、产生红细胞等。一旦肾功能受损,大多数不可逆。
02大鱼大肉,蛋白太多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人体每日需要摄取一定量的蛋白质,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就足以补充每日所需的蛋白质。若摄取过多,必须将过多的蛋白质脱氨分解,变成含氮化合物由尿排出体外,这就加重了肾脏的代谢负担。而且,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水分,也进一步加重了肾脏的负荷。若肾功能本来不好,则危害就更大。已有肾功能损伤的人群,蛋白质的摄入更要严格控制,一定要咨询肾脏科医生,并在营养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食谱。
03天天老火汤,嘌呤多多
某些人“无汤不欢”,吃饭时多爱来碗汤。而汤在熬制中大多会加入不少肉类,长时间熬制,大量的嘌呤会溶解到肉汤中。经常喝嘌呤过高的老火汤,会造成尿酸在血液中堆积,尿酸含量升高,既容易导致痛风,也会损害肾脏。
另一种“伤肾”的饮食习惯是大量海鲜加啤酒,因海鲜中富含的一些成分在啤酒作用下,会大大提高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诱发痛风以及痛风性肾病。
04经常憋尿,喝水不足
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生成尿液,当人体内水分过多或过少时,由肾脏对尿量进行调节,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临床常见的肾结石、肾积水等都和长时间不喝水密切相关。充分喝水可稀释尿液,保护肾脏,有利于充分排出废物和毒素。
另外,不少人因为工作太忙常常憋尿,但很多人没想到,憋尿过久容易导致膀胱压力升高、膀胱压力反射紊乱和逼尿肌功能下降,或者影响输尿管-膀胱抗反流机制,导致尿液反流,容易并发肾盂肾炎、肾功能损害。因此,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要忘了按时如厕。
05饮食偏咸,水分不易排出
我们饮食中的盐分95%是由肾脏代谢的,吃得过咸,肾脏的负担自然加重。再加上盐中的钠会令人体的水分不易排出,又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从而导致肾脏功能的减退。同时,饮食过咸会导致血压升高,肾脏血液不能维持正常流量,从而诱发肾病。建议每天摄盐量控制在6克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