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可加重肾脏损害。本文就蛋白尿的分类,原因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蛋白尿?
正常尿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尿蛋白超过150 mg/24h或100 mg/L,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称为蛋白尿。
蛋白尿的常见原因?
◆ 生理性: 运动、发热或脱水等。
◆ 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狼疮肾炎、紫癜肾炎等。
◆ 原发性肾小管间质疾病: 反流肾病、肾发育不良、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蛋白尿的分类?
生理性蛋白尿
发热,剧烈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患者肾脏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
◆ 直立性蛋白尿:尿蛋白在直立时出现,平卧时消失。常见于青少年,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 g/24h。
◆ 功能性蛋白尿:尿蛋白量一般小于<1 g/24h,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脱水,过度寒冷、高温作业、精神紧张等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去除病因后即可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肾脏器质性病变导致,多为持续性蛋白尿。
◆ 肾小球性蛋白尿
由肾小球滤过屏障异常引起的蛋白尿,见于多种肾小球疾病,特点为肾病范围蛋白尿(≥3.5 g/d)较常见,以白蛋白等中大分子为主。
◆ 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病变导致对正常滤出的小分子蛋白(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重吸收能力下降,继而引起蛋白尿。蛋白量一般<2 g/d。多见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慢性失钾性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药物中毒性肾病。
◆ 溢出性蛋白尿
由于血循环中存在大量小分子蛋白(<6~7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极限而出现的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尿,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血管溶血血红蛋白尿。早期并无肾脏病变,肾小球功能正常。
◆ 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破坏及分泌所产生的蛋白尿,尿蛋白量一般< 0.5 g/d,见于肾盂肾炎,尿路肿瘤等疾病。
蛋白尿的危害?
系膜毒性
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蓄积可引起细膜细胞损伤、增生,系膜基质合成增加,导致肾小球硬化。
近曲小管细胞毒性
蛋白尿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蛋白增加,溶酶体活性增加,引起细胞损伤导致炎症和瘢痕形成。
小管细胞生物学变化
蛋白质可直接调节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细胞因子,诱导纤维化过程。
小管间质缺氧加重
肾小管重吸收尿蛋白增加,耗能增加,可导致小管细胞缺氧,引起小管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