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D2出现肾功能衰竭的时间比较晚。PKD2和PKD1都属于多囊肾的一种基因的突变,是一种先天性的显性基因遗传。这种多囊肾往往是在40岁以后开始出现症状。
1. 疾病概述
2型多囊肾,也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性肾病(ARPKD),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肾脏疾病。它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表现,但有时症状可能推迟到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多囊性肾病二型说明多囊肾患者出现肾功能失代偿期,这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肾脏会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肿,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肾脏衰竭,多囊肾2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与基因有关,也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2. 遗传机制
- PKHD1基因突变是ARPKD的主要原因。父母双方都必须携带异常基因,才能将该疾病传给子女。如果父母双方均携有PKHD1基因突变,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5%。
- PKHD1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参与肾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突变导致了肾脏内的囊肿形成。
- 它在临床上没有突出的表现症状,多数只表现在左肾,肾脏可能出现闭锁。所以多囊肾的患者建议尽早去医院治疗,一旦肾脏出现损伤,那么将会影响到全身。
3. 临床表现
- 腰痛和腹部不适:ARPKD患者通常在腰部或腹部感到疼痛。
- 高血压:血压升高是ARPKD的常见并发症。
- 肾功能衰竭:ARPKD导致肾功能逐渐丧失,可能需要肾脏透析或移植。
- 肝囊肿:随着年龄增加,ARPKD患者会在肝脏中形成囊肿。
- 多囊肾2型一般是在成人后发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能终身不发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并逐渐出现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腹痛、腰痛等症状。
4. 治疗和预防
- 对症治疗:控制高血压、管理疼痛、监测肾功能。
- 肾脏移植:终末期肾脏疾病时,可以选择透析或者肾脏移植。
- 遗传咨询:对于计划生育的家庭,应找医生评估遗传风险,适当做试管
5. 结论
多囊肾疾病病发具备家族汇集性,男女均可病发,受罪机会成正比;如父母均患此病,子女发病率增强到75%;不患病的子女不装载多囊肾基因,其下代(孙代)也绝不会病发。多囊肾分成两型:婴儿型为染色体隐性隔代遗传,常伴其它先天畸形,多于数月内濒死,临床诊断比较少见;成人型为染色体显性隔代遗传,多于中年病发,同时还伴发其他器官,如多囊肾是一种伤及双侧肾脏的先天性遗传疾病。与肾脏易发囊肿不同,其肾脏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可相互交流,使肾脏体积逐渐减小并压制肾实质,使其膨胀引发功能危害,直到慢性肾功能衰竭。肝、脾、胰、卵巢、
2型多囊肾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需要密切关注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