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型多囊肾

肠源性尿毒症毒素”是如何伤肾的

时间:2024-06-21 作者: admin22 阅读量: 7 栏目名: 2型多囊肾 文档下载

肾脏是人体的“废物处理厂”,肾脏一旦生病,其负责处理的污物就不能排出体外,在人体内堆积,这些体内垃圾就是引起尿毒症的“危险分子”——尿毒症毒素。

尿毒症毒素是终末期肾病(ESRD)时不能经尿液清除、潴留在体内且有毒性作用的物质,存在形式有很多种。

尿毒症毒素按照分子量划分,可分为:

  • 小分子水溶性(分子量≤500Da)
  • 蛋白结合毒素(如IS、PCS、Hcy)
  • 中大分子毒素(分子量>500Da)

按产生来源划分:

  • 内源性代谢产物(如肌酐、尿素)
  • 细菌代谢产物(如IS、PCS、TMAO)
  • 外源性摄入物质(如AGEs和草酸盐)

其中细菌代谢产物(如IS、PCS、TMAO)和外源性摄入物质(如AGEs和草酸盐)属于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另外,绝大部分的肠源性尿毒症毒素都属于上述提到的按分子量划分中的蛋白结合毒素。由于与蛋白结合,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很难被各种各样的透析方式清除,这也是目前医学治疗领域的一大难点。

那么,肠源性尿毒症毒素是如何影响肾脏的?

先来了解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具体来源及类别:

CKD和肠道微生态间的双向关联

“肠-肾轴”理论认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肠道微生态系统( 内环境) 紊乱,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包括益生菌减少、产生尿毒素的致病菌增多,结果肠源性尿毒素在血液中蓄积而不能被受损的肾脏及时清除,肾功能进一步减退,最终,形成肠、肾之间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失调的肠道菌群还会破坏肠道上皮屏障功能,使得肠源性尿毒素和条件致病菌移位而进入血液循环,诱导全身性微炎症反应,加重肾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对肾脏的危害

①加剧肾脏病理改变(肾脏纤维化、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肾小管细胞凋亡);

②导致肾功能减退及肾病进展;

③引发肾脏病并发症,如脑血管疾病(CVD)、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和矿物质紊乱(CKD-MBD)、血栓形成、代谢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等;

④促使死亡风险增高。总之,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对于肾脏病患者的方方面面都有较大的损害。因此,减少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对肾脏病患者至关重要。

前文我们讲到了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主要来源是细菌来源和饮食摄入。那么,怎样干预我们的肠道微生态,才能调节和改善这类患者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产生呢?治疗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饮食及营养补充剂的控制

①营养补充:地中海饮食、极低蛋白饮食

②补充短链脂肪酸: 高抗性淀粉饮食

2.调节肠道微生物

①益生菌:益生菌的应用可以减少这些肠胃性尿毒症毒素的产生,同时能够减少患者的炎症状态,调节患者的病情。补充含细菌或细菌组分的制剂,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图:益生菌治疗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的RCT研究

②益生元、合生元:益生元是一些不可消化的食物成分,如双歧因子、各种寡聚糖,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制剂,都是非常好的干预肠道微生态的重要选择。

③粪菌移植。

3.强化透析增加清除率

4.抑制肠源性毒素来源,包括中药治疗和使用白蛋白结合置换器等。

虽然蛋白结合型毒素难以清除,但可以通过增加膳食纤维,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等方式,有助于从根源上降低肠源性毒素的过多产生;同时,使用中西药物促进毒素排泄,减轻肠道毒素蓄积,尽可能保存残余肾功能。